埇橋區位于安徽省北部,與蘇魯豫三省接壤,為宿州市唯一城區,也是全市政治、經濟和文化中心,地處黃淮海經濟區腹地,東鄰隴海產業帶、南鄰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、西鄰中原經濟區、北鄰徐州經濟圈。享有“中國曲藝之鄉”“中國書法之鄉”“中華燒雞之鄉”美譽,為“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”和“國家農村綜合改革實驗區”“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(區)”。全區國土面積2907平方公里,轄24個鎮、12個街道辦事處,常住人口177.8萬人。是全國社區教育示范區、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單位、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、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、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、全國生態文明魅力區。
埇橋歷史悠久,文脈深厚。春秋時即為古“宿國”封地,秦漢時已是“舟車會聚、九州通衢之地”,隋朝開“通濟渠”后成為“扼汴控淮”的軍事重鎮??鬃釉诖搜萘曋芏Y;孔子高徒、中華民族先賢人物——“孝圣”閔子騫在此出生;白居易在此成長至青年始赴長安成名;王籍、韓愈、蘇軾、袁枚等留下燦爛詩篇;近現代埇橋籍文化名人如梅純一、李百忍、楊在葆、李炳淑等不勝枚舉。這里既是陳勝、吳廣大澤鄉起義舊址,又是淮海戰役決勝中原的故地。
埇橋區位優越,交通便捷。埇橋區具有優越的區位及便捷的交通,京滬高鐵、京滬鐵路、京臺高速、泗許高速以及在建的宿淮鐵路在城區周邊均設有出站口,可與全國各大城市實現鐵路、高速公路互聯互通,特別是京滬高鐵的開通,可2個小時抵達上海、3個小時抵達北京;206國道和5條省道穿境而過,水運從新汴河經洪澤湖通江達海,空港經徐州觀音機場可與全國20多個大城市通航。
埇橋資源豐富,物產豐饒。埇橋盛產糧食、蔬菜、林木、畜禽等農副產品。2017年獲批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,為全國“超級產糧大縣(區)”和“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”,為淮北煤田的主要礦區;符離集燒雞、夾溝香稻米、樂石硯等地方特產千年傳承、久享盛譽。
2022年是新一屆政府的開局之年,也是實施“十四五”規劃承上啟下的重要一年。過去一年,我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,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,完整、準確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,在區委的堅強領導下,緊緊圍繞“三爭”目標和“四區兩基地”建設,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,踔厲奮發、勇毅前行,各項工作取得了新進展。預計,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3.7%,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.7%,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%,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.8%,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.5%,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4%,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.1%。其中,地區生產總值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、固定資產投資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、快于全市。經濟發展穩中向好,社會大局和諧穩定。
過去一年,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。
(一)堅持抓轉型、促升級,三次產業協同推進。深入實施一產“兩強一增”行動,建設高標準農田14萬畝,糧食生產實現“十九連豐”。種業強區加快推進,建成大豆良種繁育基地6.5萬畝,華升種業園主體完工,5個入園企業同步建設。加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力度,新增省級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2個、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3家。連續十六年獲得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獎勵。著力推進二產“提質擴量增效”,持續推行“畝均論英雄”效益評價,加大工業投資力度,制造業投資增長20%,技改投資增長8%。新增規上工業企業29家,規上工業企業達到406家,增量和總量均居全市首位。培育專精特新企業20家、“小巨人”企業2家?;障阍词称帆@評2022年國家新型信息消費示范項目,闥闥木業獲得省級綠色工廠稱號,實慕家居、綠洲森工獲批省級數字化車間。全力推動三產“鍛長補短”,培育限上商貿企業60家,電商零售額突破25億元,占全市網絡銷售額50%以上。積極創建外貿轉型升級基地,新增進出口實績企業12家,實現進出口總額2.6億美元。開展“皖美消費·樂享埇橋”活動,消費市場逐漸激活,限上消費品零售額增速居全市首位。
(二)堅持抓項目、促投資,發展動能不斷增強。完善定期調度、專班推進工作機制,扎實推進重點項目建設,朔源節水、安識機械等350個重點項目開工建設,華明奕航、九天變壓器等156個重點項目持續推進,元通鋼管、海創發電等180個重點項目竣工建成,完成投資535億元,項目建設成果豐碩?!?+3+7+N”招商體制逐步理順,豐大符離新城、智慧冷鏈產業園等48個億元以上項目成功簽約,利用省外資金160億元,同比增長113%,增幅居全市首位,“雙招雙引”成效顯著。要素保障水平全面升級,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2.96億元,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9.91億元,完成供地4300余畝,統達智能家居等26個項目實現當年簽約、當年開工。園區發展能級持續提升,“埇橋—銅山”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啟動建設,循環經濟示范園產城融合深入推進,綠色家居產業園獲評國家林業產業示范園區,皖北(埇橋)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加速形成。
(三)堅持抓規劃、促開發,城鄉融合步伐加快。高標準編制符離片區、宿徐現代產業園區埇橋園片區、城東新區開發規劃,三大片區開發建設一體推進,城市“東進、北擴”加快布局。深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,陳營孜、中煤3號地等23個土地房屋征收項目有序推進,風華水岸、西苑新村等8個安置區建成使用,印刷廠小區等9個老舊小區完成改造,60個雨污分流項目全面完工,城市面貌更新蝶變,獲評安徽省建筑業十強區。宿固高速、淮宿蚌城際高鐵啟動建設,勝利路東延、G206南外環至蘄縣北段加快實施,唐河路東延、銀河一路西延建成通車,火車站客運中心投入使用,建設“四好農村路”589公里,城鄉客運一體化有序推進,群眾出行更加便利。鄉鎮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全面啟動,“三區三線”劃定科學推進,符離鎮清水村、大營鎮陳李村“多規合一”實用型村莊規劃編制試點完成。建設小城鎮“十個一”項目115個,支河、西二鋪等4個鄉改鎮獲批,撤鄉設鎮全面完成,城鎮化率不斷提高。扎實推進土地增減掛鉤,復墾耕地3000余畝。16個采煤塌陷區村莊搬遷安置工作全面啟動,8個省級美麗鄉村中心村竣工驗收,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,被評為安徽省“2019年以來開展村莊清潔行動成績突出的縣(區)”。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,提升水廠57處,3.25萬脫貧人口穩定就業。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,投入財政銜接資金4.51億元,實施項目533個,推深做實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“百千萬”工程,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的集體經濟強村達到106個。
(四)堅持抓改革、促創新,內生潛能有效釋放。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扎實開展“新春訪萬企·助力解難題”“優環境、穩經濟”等活動,定期舉辦“埇無止境”企業家懇談會、企業家接待日等政企對接會,落實各類惠企紓困政策,兌現扶持資金、獎補資金1.07億元,減免稅費15.25億元,辦理增值稅留抵退稅8.28億元,新增市場主體2萬余家,民營經濟活力不斷增強,營商環境持續優化,連續三、四兩個季度營商環境評議居全市第二。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加快推進,省股交中心掛牌企業8家,金鼎安全在北交所上市輔導備案。優化重組國有企業組織架構,不斷完善國企法人治理結構,員額制、績效考核、薪酬管理等一批新機制落地生效,減少一級子公司9家,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圓滿收官,國有資產運作能力顯著提高。供銷社縣域流通體制改革工作入圍全國試點。深化與杭州市上城區對接合作,加速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。大力推進科技創新,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,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4.52億元,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6家、發明專利123件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獲批全國科普教育示范基地。宿客匯眾創空間獲批國家級“雙創”平臺。中科(宿州)創新園獲批省國際科技合作基地。
(五)堅持抓治理、促提升,生態環境顯著改善。落實大氣污染防治“五控”措施,PM2.5平均濃度持續下降,優良天數比率達77.8%,空氣質量持續改善。推深做實河湖長制,深入開展清河行動,完成黑臭水體治理87條,蕭濉新河引河、鎮頭水庫完成省級示范河湖創建。落實“雙碳”戰略,能耗強度不斷降低。蘆嶺、朱仙莊等6個采煤塌陷區綜合治理項目全面啟動,符離靈寺等9個廢棄礦山完成生態修復。大力實施“百村萬樹”工程,人工造林5512畝,創建省級森林城鎮2個、森林村莊7個。全域旅游扎實推進,西山花海景區開工建設,五柳風景區成功創建AAA級風景區,符離大道沿線文旅產業串點成鏈,埇橋生態魅力不斷彰顯。
(六)堅持抓民生、促保障,社會事業全面進步。優先將有限資金用于辦好民生實事,民生支出83.7億元,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8.3%。扎實推進“暖民心”行動,建成社區“三公里”就業圈24個,新增城鎮就業1.56萬人,建設托幼學位2018個、便民停車泊位6290個、健身設施216處,改造提升文明菜市11個,“暖民心”行動各項年度目標圓滿完成。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,維修改造農村中小學校舍30個,新建、改擴建中小學3所。宿州應用技術學校新校區建設完成,區委黨校新校區投入使用。文化館、檔案館、圖書館和影劇院主體完工,建設城市小型圖書館12個。養老服務體系更加完善,改建養老服務機構9個,埇橋街道東仙橋社區獲評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。大力實施健康埇橋行動,新建時村、欄桿、蘆嶺、大店基層衛生院4家,符離健康驛站投入使用,市第一人民醫院獲批省級老年友善醫療機構,區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持續提升。慎終如始、科學精準抓好疫情防控,迅速處置“7·19”“10·9”“11·7”及后續等多起疫情,最大程度保護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。用心用情用力做好“送上門來的群眾工作”,扎實開展開門大接訪、基層大幫扶活動,推動信訪事項大化解,著力解決群眾反映的急難愁盼問題。鞏固提升“1+11+N”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成果,深入推進群眾自建房安全隱患排查整治,大店、夾溝等7個消防站建設完成,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。沱河街道韓池孜社區獲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稱號。殘疾人事業取得新突破,埇橋區被確定為全國殘疾預防重點聯系地區。國防教育、兵役征集、民兵和預備役建設不斷加強,工會、共青團、婦女兒童、老干部、工商聯、紅十字、科協等事業健康發展,外事、檔案、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進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