埇橋歷史悠久,她位于古汴河南岸,古稱埇橋鎮。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徐夷、淮夷等部落在此繁衍生息。唐憲宗元和四年(公元809年)置宿州于埇橋鎮,以符離、虹、蘄、臨渙四縣屬之。民國初期廢宿州為宿縣,屬安徽省。1948年底宿縣城解放,設宿城市,1949年劃屬宿縣。1951年復置宿城市,1953年又并入宿縣。1979年再析出宿縣城關鎮及城郊、城西兩公社置縣級宿州市,與宿縣均屬宿縣地區行署管轄。1992年宿縣和縣級宿州市合并為新的縣級宿州市。1999年初,國務院批準撤銷宿縣地區,設立省轄宿州市,合并后的縣級宿州市更名為宿州市埇橋區。
埇橋,盡管區劃多次變動,但她的歷史文化底蘊非常深厚,許多仁人志士在這里寫下來悲壯激越的詩篇。秦末,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(陳勝吳廣起義)就在這里揭竿而起;清末的捻軍起義,曾席卷埇橋大地;抗日戰爭時期,彭雪楓將軍領導的新四軍在這塊土地上與日軍侵略者進行浴血奮戰;解放戰爭中,淮海戰役的炮聲在這里迎來了新中國的黎明。正因為如此,歷史賦予這塊土地許多璀璨的勝跡,影響和吸引著許多名人墨客觀瞻游覽??鬃拥牡茏娱h子騫,“竹林七賢”中的嵇康,陳勝、吳廣起義中的將領葛嬰、朱雞石,明朝開國皇后馬秀英、將領康茂才等,都是埇橋區人。
唐宋以后,埇橋區域之內文風大振,名人輩出。王績、李白、韓愈、白居易、皮日休、蘇軾、范成大、侯方域、曹寅、袁枚等飽學之士都曾為官、游歷或寓居于此,為悠久的歷史留下深厚的文化積淀?!半x離原上草,一歲一枯榮,野火燒不盡,春風吹又生”,就是白居易寓居符離“東林草堂”時寫下的婦孺皆知的著名詩句。如今,勤勞、淳樸的埇橋人民又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優秀文化,埇橋區被國家命名為“中國曲藝之鄉”“中國書法之鄉”、“中國馬戲之鄉”,皖北這塊靈秀之地煥發出勃勃生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