埇橋歷史悠久,三千多年前,周朝天子將此地封為“宿國”。公元605年隋煬帝開挖通濟渠(后稱汴河)自板渚引黃河水東流,為便利南北交通而修建埇橋,并置埇橋重鎮(埇橋遺址今在城內)。唐憲宗元和四年(公元809年),設宿州以管轄。明洪武十年,壘石為城。1912年改宿州為宿縣,曾置宿城市、宿州市。1992年宿縣和縣級宿州市合并為新的縣級宿州市。1999年初,國務院批準撤銷宿縣地區,設立省轄宿州市,合并后的縣級宿州市更名為埇橋區。
埇橋,皖北厚土,大美之地。位于安徽省東北部,地處黃淮海經濟區腹地,蘇、魯、豫、皖四省交界區域,是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向中西部產業轉移的階梯過渡地帶,也是連接南北之要道,歷來是兵家、商家必爭之地。
她是全國最大的縣級區,擁有“中國曲藝之鄉”“中國書法之鄉”“中華燒雞之鄉”等多張國家級名片。
她是“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”和“國家農村綜合改革試驗區”,是全國重要的糧食、棉花和煤炭生產基地,“全國超級產糧大區”“產油大區”“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”“國家綠色農業示范區”。她還擁有“中國楊木產業示范區”、安徽省文明城區、全省美好鄉村建設先進縣區等多項榮譽。
埇橋古韻
閔子祠
閔子,名損,字子騫。他是孔子弟子,名列七十二賢之首。閔墓,是春秋時閔子騫墓,內有春秋閔子衣冠冢。墓前有閔祠,閔祠位于宿州市埇橋區曹村鎮閔祠村,始建于漢,興盛于唐、宋,元初毀于兵火,明萬歷年間斥巨資重修,清道光年間,民國元年均重修過。
涉故臺
柘龍樹
位于宿州市埇橋區大澤鄉鎮,中國第一次農民起義——陳勝吳廣起義舊址,是中國農民戰爭和農民革命的發祥地,是歷史的載體和見證,是一座偉大的歷史豐碑。
東林草堂
位于宿州市埇橋區符離鎮,白居易住地唐時名毓村,住宅名東林草堂。白居易青年時期在此居住二十余年,把這里當作他的故鄉,并創作了許多不朽的燦爛詩篇?!耙盎馃槐M,春風吹又生”已成為千古絕唱。
譙樓暮鼓
宿縣舊衙前院,有譙樓。明清時期,每當黃昏來臨之際,譙樓上晚霞似火,暮色蒼茫,給人種神秘的感覺;在夜幕降臨時,譙樓鼓聲響起,震蕩夜空,船遍四野,此即“譙樓暮鼓”。
符離曉渡
符離,即宿州市城北二十里的古符離,北臨濉水。為了方便行人,清乾隆年間,宿州知州張開仕在濉水上修驛站,配置了船只橋兵,以渡行人。每當清晨,雄雞報曉,濉河兩岸人聲鼎沸,車馬喧闐,形成一道亮麗風景線。
徐園芳樹
徐園,明朝徐王墓地,在埇橋夾溝鎮龜山。徐王姓馬,排行老二,人稱馬二公。明太祖高皇后馬氏之父。洪武二年,公元1369年,追封為徐。洪武四年,在墓前建廟,廟前立華表二根。廟西南為祭祀署,每年祭祀七次。永樂九年,即公元1409年,明成祖北巡,途徑宿州,親為祭祀。永樂九年重修徐王廟。永樂十五年又賜親王祭奠。墓外圍圍墻九里三步,內圍墻一里,墓戶九十三。圍內樹木參天,蔥郁蔽日,古人稱“徐園芳樹”。
扶疏余韻
埇橋區政府大院后城墻上有扶疏亭。扶疏亭始建于宋朝,幾經毀壞幾經重建,最后建成古式殿堂五間。據《宿州志》記載:宋朝蘇軾任徐州太守時,贈送給宿州太守墨竹一本,宿州太守將其刻在石頭上,并建了一座亭子,取名為“扶疏亭”。
睢陽古道
指從彭城到埇橋的汴路。睢陽,古代縣名,今天河南省商丘縣。宿州睢陽之間,有一條寬廣的驛道,宿州東門外設睢陽驛。睢陽驛為宿州四驛之中心,驛道兩邊植楊柳,沿途設驛站,五里一屯十里一鋪,每驛備有馬匹,來回傳遞官文,它是歷史上重要的交通要道。
煙寺鐘晨
埇橋區夾溝鎮北鎮頭寺,又名“大龍泉寺”“流溝寺”。寺院內蒼松翠竹,樹木蔥蘢,有珍珠泉自院內流出,與山半腰的呵泉合流,澆灌著數百畝香稻米。每當清晨,寺鐘初鳴,僧人焚香誦經,古寺上空,煙霧繚繞,鐘聲悠悠,極其幽靜。游人至此心曠神怡,流連忘返。
埇橋新姿
古沱晨韻
汴河美景
現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、國家4A級旅游景區、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。該景區通過“一點兩線”式布局充分彰顯文化、民俗特色,“一點”即新汴河源頭建設的宿州汴河博物館,并配有標志性雕塑“遠航”。兩線即北岸的歷史線和南岸的民俗線,北岸通過大澤驚雷、垓下之戰、符離鏖兵和淮海硝煙四個版塊,分十三個節點廣場,展現發生在宿州境內的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戰爭文化;南岸以古汴遺韻、人杰地靈、藝苑民風三大版塊,分十二個廣場表現宿州厚重古樸的民俗文化。真可謂,“碧水穿城似江南,南北兩岸,遍覽宿州二千年古樸莊重、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”。
新城盛景
俯瞰埇橋
三角洲公園夜景
埇橋美味
符離集燒雞
符離集燒雞,一道穿越歷史的美食,延續千年的美味佳肴。20世紀初,由創始人韓景玉綜合各家工藝開發鹵制而成,1956年被評為中國名菜,是徽菜經典菜品之一;現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、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,首批游安徽“不得不吃”的特色美食(小吃),曾榮獲中國特色旅游商品大賽銀獎。從“中國四大名雞”之首,到斬獲“中國馳名商標”,符離集燒雞隨著綠皮火車傳遍全國,其造型為睡美人型,盤腿填腹、飽滿俊秀;其口感肥而不膩,肉爛絲連,嚼骨而有余香,可謂色香味形俱全。
經過宰、燙、搓、洗、扒、磕、漂、別、晾、炸、鹵等十多道工序。宰殺時,洗凈雞身,扒出內臟,翅膀翻別,使雞呈橢圓形。用高濃度“糖+蜜水”沾抹雞身,下油鍋翻炸、呈金黃色,撈出下鹵鍋武火高溫鹵煮、文火回酥撈出。
欄桿牛肉
埇橋區欄桿牛肉,首批游安徽“不得不吃”的特色美食(小吃),科學配方、制作精細,肉質色澤紅亮、口味醇正、爛而不膩,現為埇橋區非物質文化遺產,相傳已有千余年制作歷史。此門技藝與秘方由陳氏傳人口身相傳,不形成任何文字記載,因而有較強的神秘色彩。
據傳,安史之亂時,大將郭子儀平叛有功,皇帝賞賜郭家一位陳姓御廚,而其正是現在欄桿正宗牛肉傳人陳氏的祖先;后來,陳姓御廚師的后人,輾轉遷移到埇橋區欄桿鎮定居,欄桿牛肉也因此創始發展。
sa湯
宿州sa湯,“月月煮天天熬非一日之功”,用散養肥美老母雞、熬制成湯,作料配料有麥仁等24種,先后順序均有講究;湯味入口鮮咸,湯汁濃淡適宜,香味綿長,品嘗時必打一個雞蛋沖開;夏天喝它可以開胃,冬天可以驅寒暖胃?,F為中國金牌旅游小吃、首批游安徽“不得不吃”的特色美食(小吃)、宿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。相傳“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經宿州,品嘗到湯后,贊不絕口、終身難忘”。
蘄縣馬蹄燒餅
油炸金蟬
小雞饸餅
夾溝香稻米
烙饃
韭菜合子
埇橋文化
中國書法之鄉
聞名遐邇的樂石硯
五柳情韻